秦創原絲路軟件城。(資料圖片)
展望未來三年
到2026年——
新增成果轉化企業3000家
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000億元
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3.2萬家
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.2萬家
新增1000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
新增1000家瞪羚企業
攻克關鍵核心技術1000項
全省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萬件
3月25日,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,按照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,我省啟動實施秦創原建設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,以科技成果轉化“三項改革”為牽引,以壯大科創企業、強化產業創新、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線,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,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,努力把秦創原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主陣地、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,在加強科技創新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。
推進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點
為推進“三項改革”拓面擴量提質增效,陜西省支持高??蒲性核竽懱剿?、先行先試,穩步推動“三項改革”向部屬院校、中央駐陜單位、醫療衛生機構、國有企業等延伸。
積極推進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點,落實先使用后付費、技術托管、先投后股等舉措,完善線上+線下常態化路演協同推進機制,深化推廣“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”科技成果轉化模式。到2026年,單列管理職務科技成果達到12萬項,轉移轉化科技成果3萬項,新增成果轉化企業3000家,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000億元,技術開發、技術轉讓、技術許可合同占比明顯提升。
打造“三器”融合樣板
為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陜西省計劃培育建設30個左右高能級孵化載體,打造集研發、孵化、投資等于一體的“三器”融合樣板。推廣“實驗室+產業化公司”模式,鼓勵高校、院所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共建研發中心,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、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、中試基地、創新聯合體等,形成“科研+轉化+產業”的生態體系。
深入推進科技型企業“登高、升規、晉位、上市”四個工程,到2026年,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3.2萬家,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.2萬家,新增1000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、1000家瞪羚企業;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.6%,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省研發經費比重超過60%。
高位推動西安“雙中心”建設
為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,陜西省將結合重點產業發展需求,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,加快破解一批產業鏈“卡脖子”難題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優化陜西實驗室體系布局,高位推動西安“雙中心”建設,提升創新產出與技術外溢能力水平。
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采取多方共建、平臺共用、人才共招、成果共享等模式,培育建設20個左右省級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。立足全省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,推動傳統產業迭代升級、新興產業培育壯大、未來產業搶灘布局,以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。到2026年,攻克關鍵核心技術1000項,全省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萬件,力爭新增5條千億級以上的重點產業鏈,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每年增長8%以上。
精準培育創新人才隊伍
為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,陜西省將強化“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”服務效能,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和綜合性服務效能,搭建創新資源高效集聚、創新要素跨域流動的全方位科創服務網絡。優化科創人才引育留用服務機制,推廣“校招共用”引才用才模式,聚焦重點產業鏈需求,精準培育“科學家+工程師”、復合型科技經紀人、創新創業人才隊伍。
通過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,豐富科創信貸產品,推動科技信貸“量增、面擴、價降”;持續壯大創投基金規模,引導創投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;推進實施企業上市掛牌三年行動計劃,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。
延伸閱讀:
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成效逐步顯現
回顧過去三年
3月25日,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,秦創原建設三年來,我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等9項創新指標進入全國前10。我省高質量發展總指數較上年提升1.3分,其中創新指數提升0.6分、增長貢獻最大,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成效逐步顯現。
創新推廣三項改革
打通科技成果“變現生金”快車道
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、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。秦創原建設三年來,我省抓住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,創新推廣“三項改革”,打通科技成果“變現生金”的快車道。
針對科技存量資源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薄弱、轉化體制機制不暢等堵點問題,我省創新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、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、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“三項改革”,出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“三項改革”《十條措施》、加速高校成果就地轉化《若干措施》等,推行先使用后付費、先投后股、技術托管、以演代評等做法,形成了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組合拳,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,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“不敢轉”“不愿轉”“缺錢轉”難題,推動更多存量成果、靜態資源加快轉變為新質生產力。
西安交通大學推行“先確權、后轉化”模式,簽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84項,合同總經費超6.5億元;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新知識產權許可模式,深入實施“先使用后付費”,雙創人數達3500余人,服務300余家在陜信息企業,孵化了100余家科技型企業;西安理工大學通過賦予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及作價入股等方式,創辦、參辦30余家科技型企業,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超過60%……
目前,我省“三項改革”試點單位達到145家,覆蓋全省74家高校、19家科研院所和52家醫療衛生機構,85200項職務科技成果實現單列管理,18084項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,563名科研人員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升,科研人員領辦創辦科技企業1232家。高校院所技術合同成交額,從2020年的41.52億元增至2023年的391.47億元,年均增長111.3%。
“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”
探索成果轉化創新模式成效顯著
探索“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”創新模式,目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形成了“三位一體(科研、中試、產業化)、股權激勵、資本運作、母體控股”的發展模式,三年來,取得省部級成果27項,獲授權專利1059件。2023年實現綜合收入217億元,總資產近320億元,先后在先進鈦合金及大規格材料制備技術、難熔金屬單晶制備技術、超導技術等方面突破國產化瓶頸,解決了一批“卡脖子”技術難題。
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探索出“開放辦所、五一融合(研究機構+科技金融+科技服務+科技平臺+科技空間)、國有參股、股權激勵、市場機制、擇機退出”創新模式,牽頭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、企業孵化器、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等平臺,打造全鏈條科技服務體系和“曲率引擎”硬科技企業社區,已投資孵化硬科技企業482家(在陜孵化企業111家),企業總估值5097億元。
西北工業大學推行“轉一批”“扶一程”“幫一把”的“三個一”模式助推科研成果加速轉化,將292項專利技術作價4.91億元,現有參股成果轉化企業67家。其中,鉑力特、華秦科技已在科創板上市,羚控科技、因諾科技、博恩生物等15家公司估值過億元,企業數量超過“十三五”時期的總和。
西部科技創新港探索出“一中心、一孵化、兩圍繞、一共享”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,引進央企和頭部民企(企業作為需求、投入、管理和轉化主體)入陜,與國家電網、華為等領軍企業、科研院所簽約179家戰略合作平臺,建成76個校企聯合創新中心,在陜孵化科技企業203家。
深入實施“四個工程”
逐步形成創新企業矩陣
企業是創新的主體,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。三年來,我省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,扎實推進科技型企業“登高、升規、晉位、上市”四個工程,加快推動科技型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、規模以上企業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和上市企業,逐步形成“喬木”參天、“灌木”茁壯、“苗木”蔥郁的創新企業矩陣。
圍繞科技企業成長階段的不同需求,我省不斷完善“眾創空間-孵化器-加速器-產業園區(大學科技園)”科創孵化鏈條,打造集轉化孵化產業化于一體的科創綜合體。通過布局培育64個“三器”(立體聯動孵化器、成果轉化加速器、兩鏈融合促進器)平臺,西部科技創新港、翱翔小鎮、上元創新港、環陜理工創新園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已逐步形成。全省新增27個國家級孵化載體、94個省級載體、8個省級大學科技園,省級以上孵化載體達到489個、其中國家級145個,各類載體在孵企業及團隊近2萬家。
三年來,科技型中小企業從8069家增至2.394萬家,全國排名由第15位上升至第9位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從6198家增至1.675萬家,規上工業企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185家增長到2426家。新培育認定省級瞪羚(潛在)企業716家,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、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從52家、528家增長到188家和1220家,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95家(國家級24家)、居西部第一。全省上市公司總數達84家(含過會),其中科創板、北交所上市企業分別達到15家和5家,數量居全國第10位、西部第2位。
聚焦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
2023年攻克關鍵技術363項
產業創新體系更加完善。圍繞國家所需、未來所向、陜西所能,我省積極推動各類創新平臺加速布局、能級躍升。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,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,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,總數達到28個、位居全國第6位。
產業創新平臺催生新動能。聚焦重點產業,我省啟動建設空天動力、含能材料、旱區農業、新材料、能源等5個陜西實驗室,布局建設27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、20個體系化、任務化的創新聯合體、42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、9個省級未來技術學院和18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,認定“雙百工程”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105個。其中,認定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、制造業創新中心1個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,以企業為主體、以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健全。
重大技術攻關成果加速涌現。通過編制創新鏈產業鏈對接耦合圖譜,我省建立855項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清單、523項重大技術需求清單,常態化舉辦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對接活動。組織55家在陜科技力量承接275項國家研發任務,一體化實施65個省級“兩鏈”融合重點專項、23個“揭榜掛帥”重大項目和182個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項目。依托省級創新平臺和科技項目,2023年攻克關鍵技術363項,解決“卡脖子”難題54項,填補國內空白22項。